发布日期:2024-10-25 14:06 点击次数:96
江姐是一位英勇的革命烈士,她牺牲的时候,她的儿子彭云还只有3岁大。
在养母和社会的关爱下,彭云健康长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后来,他成了一个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栋梁之材。
改革开放后,彭云有机会去美国留学深造。学成归来后,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是,让人意外的是,他又回到了美国定居。
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回国,他的回答却让人感到意外且费解。
失去双亲,彭云自幼与党和国家结缘
彭云的一生,注定与父母的革命经历紧紧相连。他的母亲江竹筠,更多人称她为“江姐”,是革命斗士的象征。
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四川农民家庭,幼年失去父亲,早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尽管生活艰难,江姐从未放弃学习,聪慧的她始终名列前茅,后来在抗日救国的热潮中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1939年,年仅19岁的江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从此,她奔走在川东各地,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并在一次传递情报的任务中遇到了同样为革命奔波的彭咏梧。
两人以假夫妻身份掩护,日复一日地并肩战斗,革命情谊逐渐升华,最后结成了真正的革命伉俪。
1946年,彭云出生了,这个革命家庭终于有了属于他们的爱情结晶。然而,这份幸福并未持续太久。
随着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江姐和彭咏梧不得不把襁褓中的彭云托付给别人,继续战斗在最前线。
不幸的是,彭咏梧在一次掩护战友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不久后,江姐因叛徒出卖也被捕,遭受残酷的刑罚,最终英勇就义。
当时,彭云年仅3岁,先后失去父母,成为一个孤儿。江姐临终前将儿子托付给丈夫的老乡谭氏,谭氏心怀慈爱,视彭云如己出。党和政府也给予了彭云特殊的照顾和培养,他的成长历程不仅是谭氏母爱温暖下的个人奋斗,也是国家关怀下的共同呵护。
党和国家的关爱,彭云学有所成
自小失去双亲的彭云,在养母和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他聪明好学,自幼品学兼优,尤其是在学术上的天赋,让他在求学路上屡创佳绩。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彭云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四川省高考状元,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攻读计算机专业。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精英,彭云在哈军工的学业期间展现出了极高的计算机才能,毕业后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
在事业有成之时,彭云遇到了同样出身于革命家庭的易小冶,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易小冶的家族背景也非同寻常,她的表姨母正是毛泽东的结发妻子杨开慧。可以说,彭云和易小冶的婚姻,是革命后代的结合,是两个家庭在新时代继续并肩前行的象征。
然而,彭云对学术的追求并未因家庭的幸福而停止。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建交后,国家正大力培养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彭云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计算机人才,被派往美国深造,前往马里兰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学术生涯:找到自己的“学术土壤”
彭云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可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他在马里兰大学的学习和研究让他如鱼得水,凭借着对计算机领域的钻研和热情,他迅速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学校和学界颇为看重的人才。留美期间,他的研究成果一再突破,他的导师也对他青睐有加。
学成之后,彭云并没有选择留在美国,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为国家的计算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回国后不久,彭云感受到了国内科研环境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当时的中国,计算机行业刚刚起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很多。科研资源不足、环境不够自由等现实问题让彭云感到颇为失落。
就在这时,彭云收到了马里兰大学的邀请,愿意为他提供优厚的条件,继续开展他的研究工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彭云决定再次返回美国,继续他的学术生涯。从此,他定居美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为何不回国?彭云的回答令人费解
后来,当记者问彭云为何不选择回国时,他的回答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国内计算机行业的研究虽实现了较大突破,只是我更适应美国的学术氛围,适中且较为宽松,近年来我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在这里产生,可以说这里是我的学术土壤。”
听到这样的回答,许多人或许难以理解。在新中国如此培养他、成就他的情况下,为何他最终选择了定居美国?为什么他认为美国才是他的“学术土壤”?
事实上,彭云的回答反映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对于一个学者而言,追求学术自由、追求适合自己的研究环境是极为重要的。
在美国,彭云感受到了科研环境的自由、资源的丰富以及宽松的学术氛围,这些都是促使他不断取得科研突破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当时国内的科研环境还不够成熟,种种条件的限制让彭云觉得难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彭云的选择或许让人遗憾,但他依然心系祖国。虽然他定居美国,但他一直与国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提供帮助和支持。他的贡献并没有因为身处异国而减少,反而通过在国外的学术成就,他为中国培养了更多的计算机人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