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5-09-07 08:57 点击次数:196
焦庄户是顺义区东北部龙湾屯镇下辖的一个村落。从地处平原地带的顺义城区一直往东,来到焦庄户村时,视野陡然变窄,一座山峰横亘眼前。这便是燕山的余脉——歪坨山。
作为山区通往平原的门户,焦庄户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抗战时期,焦庄户是冀东根据地的西北前哨,也是冀东抗日根据地通往平北、平西、晋察冀根据地的要道,这里也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焦庄户人民修建一条条地道,与敌人斗智斗勇。他们通过极少的伤亡代价,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在这块战略要地,筑起一道铜墙铁壁,焦庄户也因此赢得“人民第一堡垒”的美誉。
一镐一镐挖出二十余里地道
最近,经过改造提升后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重新向世人开放。在纪念馆里,展出了民兵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如步枪、手枪、土炮、地雷等,还有村民使用过的鸡毛信、妇女为支援前线制作的鞋袜等,向人们诉说着艰苦年代下,焦庄户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辱的光辉岁月。
纪念馆还开辟有空间,让游客们体验原汁原味的“钻地道”。走下一段楼梯,便是曲径通幽、如迷宫一般的地道,在微弱灯光的照亮下,走上一段便会出现一个岔道口,这些岔道引领着人们去射击孔、指挥所、会议室等区域;前行时,还不时出现陷阱、水井等设施,幽暗的灯光、封闭的空间,把人们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事实上,这段800多米的地道是在原始地道上进行了加高和加固。纪念馆还特意展示了一段30米的原始地道,这段地道平均高度仅为1.4米,不仅空间更加局促,内部条件也更加简陋。在这段地道里,人们只能猫着身子前行。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斗争条件的艰苦。
焦庄户原始地道
但就是这样的地道,书写了一段传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军民在党的带领下,对敌作战150余次,俘虏敌人60余人,击毙击伤敌人130余人。由于战功卓著,1947年被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如今,“人民第一堡垒”的这面旗帜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内得以妥善保存,历经时代变迁,旗帜鲜艳如初。
“人民第一堡垒”旗帜
提及此,土生土长的焦庄户人马成感慨万分。马成的父亲是抗战时期焦庄户的第一任民兵中队长马文藻。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述焦庄户的光荣历史,数十年来,他将那段辉煌的历史写进一本又一本书里。
1939年夏,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一支部队来到这里,焦庄户开始撒下红色的种子。部队在村里发展党员,村长马福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福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抗战行列,村里的抗日活动也逐渐有序开展。
1941年春,焦庄户联合周边其他村,建立了20多人的联村民兵组织。1942年,民兵组织逐渐扩大,成立了民兵中队,与日伪的武装力量展开军事斗争。
此前,焦庄户紧邻敌人的封锁线,敌人不到二十分钟就能进到村子里,一旦遇到敌情,群众来不及转移,危险不可避免。起初,为了躲避敌人,村民们藏在白薯窖里,但白薯窖只有一个洞口,一旦被敌人发现,就非常危险。1941年春,在村长马福的安排下,村民开始试验将洞打通和延长。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村子的西南角,挖了一条地道,可以通到村西金鸡河边。地道挖完,村西南角的地道口还未隐蔽,就被突袭村子的敌人发现了,当时正好有两个八路军侦查员在村里,他们很快转入地道,顺利抵达村西的河边,安全脱险。村民认识到地道的作用,开始一段一段地挖地道干线。后来,随着斗争的开展,焦庄户村民还将邻近几个村的地道连通,最后形成南达龙湾屯、唐洞,北至大北坞,全长约11.5公里的地道网。
在焦庄户地道遗迹纪念馆的一面墙上,挂着一把铁锹和铁镐,这正是当年村民们挖地道时使用过的工具。在马成看来,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铁镐和铁锹,比战斗武器更加重要,“焦庄户的地道是村民们用铁镐,一镐一镐地刨出来的。”因为土地都是实土,还有很多石头,而且地下空间狭小,地道挖起来非常不易,一个村民刨一晚上,也就推进一两尺。实土挖出来之后,因接触空气,变得松软,土的体积也会变大,因此及时“消化”挖出来的土就非常重要。村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挖出来的土垫猪圈、抹墙、垫道,如果土比较多,就带出村用来平田……挖出来的土就这样消失于无形之中。
挖地道的铁锹和铁镐
马成常想,当时在那么难的情况下,焦庄户村的村民们为何能动员起来,完成如此的壮举?后来他明白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的政策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每次有敌情出现的时候,八路军战士、共产党员以及干部,都是身先士卒,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焦庄户的老百姓也明白了共产党、八路军是真的为村民着想,村民们自然全力予以帮助。
地道多次保护全体村民
焦庄户村民们夜以继日挖出来的地道,不仅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还保护了村民的生命。
1943年夏,日军驻王泮庄炮楼的一个小队三十余人,准备偷袭焦庄户。敌人在村北的苇塘里埋伏了下来。村里的十几个民兵在马文藻的带领下,正好在离苇塘不远的老槐树下训练。发现敌人后,民兵利用地形以及地道的优势,用土枪土炮与日军打了起来。经过游击战结合麻雀战,民兵阻碍了日军小队的进攻,最后灰溜溜地撤退了。村民们因为及时进入地道,安然脱险,全村800余名村民,没有一例伤亡。这大大鼓舞了村民们的士气。
1944年,日伪军向地道里施放瓦斯毒气,意图摧毁地道,屠杀百姓。由于当时的地道极具规模,村民被迅速转移,加上日伪军发现的只是村南地道的一个出土口,再加上民兵的抗击,最终地道主体并未受到损坏,村民也安然无恙。
在残酷的战争中,焦庄户军民在地道中还拓展出更多功能,比如伤员疗养、开会学习、储备物资等。
1942年3月21日,八路军某部一位姓郭的参谋长,就在焦庄户地道里躲避日、伪军,随后被乡亲安全转移。
1944年,冀热辽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卫生处第二卫生所驻扎在焦庄户,焦庄户成为冀东西部的医疗基地,附近伤病员都被送来疗养。
1944年,冀东西部地方部队二区队队长李满盈在三河县与日军作战时负伤,后被转移到焦庄户治疗。在村妇救会成员的精心护理下,李满盈转危为安。
1945年春节,日、伪军向焦庄户以南一带大规模“扫荡”。三通顺联合县妇救会主任苏健被敌人子弹击中踝骨后被转移到焦庄户。经村民们的精心照顾,苏健很快痊愈归队。
“红色种子长在了适合的土壤上”
除了修建地道这种防御系统,焦庄户民兵还自制武器抵抗侵略。纪念馆里还收藏着牛腿炮和大抬杆,它们见证着焦庄户人民的英勇不屈。
牛腿炮
马成介绍,牛腿炮是一种土炮,长98厘米,炮口直径9厘米。它的声音大,打击面也比较广,对敌人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是牛腿炮填装的是火药,所以在打完一炮后需要找个地方隐蔽起来,再填火药,因此需要两组战士交替上阵。即便如此,这些土炮在战场上还是极具杀伤力。
大抬杆
1942年,正是条件最为艰苦的时候,焦庄户的民兵侦查到伪军一个运粮队从村边经过。马文藻立即带领民兵们打下埋伏。当敌人走近时,点燃了牛腿炮。一声巨响,敌人被震得惊慌失措,扔下毛驴四下逃窜,民兵们缴获了大量的粮食。后来,民兵们还利用牛腿炮来攻打日军的炮楼,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八十余年过去,焦庄户的地道还在,村民的红色基因也代代相传。在村里生活了六十余载的马成,对此深有感触。几十年来,焦庄户村民将这种红色革命精神,转化到对美好家园的建设中,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村里建起了龙湾屯镇集体农场,老区人民拧成一股绳,全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林间,不仅种植着多种有机农产品,还有赤松茸、竹荪以及北京油鸡等特色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北京的众多村落中,焦庄户率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之路。
回望昔日的光辉岁月,展望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马成不无感慨地说:“焦庄户村民的表现证明,红色的种子长在了适合的土壤上。”